视频报道
相关文章
-
一位颅咽管瘤病人的就医故事
——我起死回生 重回世界。上周五,笔者在首席专家石祥恩教授的办公室见到了李大姐。李大姐,双眼皮大眼睛,慈2013-09-18
-
典型病例实录:生命的曙光
—— 罕见的颅眶内外沟通性肿瘤。每天清晨,睁开双眼看见窗外缕缕阳光,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感到这个世界多么的美2012-07-25
-
典型病例实录:远离中风
锦州的吴老今年整70岁,患有“三高”已经十多年了,常年吃药治疗。从三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左侧的肢体麻木,偶有双2012-05-24
石祥恩:用爱与平凡浇灌的“手术刀”和“公益心”
2012-07-16 16:20 作者:佚名
石祥恩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当记者来到坐落在香山脚下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时,却因为石教授急诊连台手术,不得不推迟了6个小时。等待期间,记者在这所医院的门诊和病房随意观察,发现这是至今为止见到的一家非常温馨的医院,光洁雅致的大厅、微笑细语的护士、宽敞舒适的病房……舒缓平静的氛围,这些都令记者感觉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的舒适。
记者带着这种感觉终于等到了刚下手术台的石祥恩教授。他一脸慈祥,白发茂生,透过一副很平常的眼镜看着记者说:“我很平常,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我每天做的就是这些规律的日常工作……”并且就是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还不忘翻阅一下他前面的厚厚的专业书。这令记者感到意外,这样的教授还是次见到。记者不得不刨根问底的追问这位不愿言谈的老教授,是怎么练就手里这把游刃有余的手术刀的……
“愿再有个33年,依然从事我热爱的神经外科”
石祥恩教授回顾了自己学习医学和从事神经外科专业的33年生涯,这是他人生富丽的篇章,在他无限热爱的专业里,度过了他为美好的青春年华,也充满了挑战与执着……
石祥恩教授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批的“1977级”医学本科生,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也深深感受了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每一步辛酸与喜悦。他记得刚毕业到医院参加工作时,当时医院所有的临床科室都是“青黄不接”,人才缺失严重。由于神经外科处于起步阶段,临床治疗效果太差,250多名毕业生都不愿意到神经外科工作。恰因医院神经外科实在缺少医生值班,石祥恩就被科室老主任临时招来帮忙,却未想到一干就是33年。
1989年,石祥恩考入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王忠诚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是他把石祥恩带入了神经外科的新境地。那时神经外科只有王忠诚和很少的医生使用手术显微镜,看到一些病情严重或病变深在、手术非常困难、走遍全国求医而未得治疗的患者,经过王忠诚老师的显微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石祥恩体会到了显微外科手术给神经外科带来的新变革。同时,老师那种冷静、稳重,勇对任何难题的精神深刻的影响着石祥恩。石祥恩开始起早贪黑的在实验室用显微镜练习缝合大鼠和狗的动、静脉,苦练显微外科技术的基本功。
年轻的石祥恩深深地感受到各位前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他们的崇高品格与奉献精神深刻的影响了当时他一颗年轻充满干劲的心,他至今难忘这些闪耀着人类美好品质的前辈和老师,并且以他们为楷模严以律己,让这些优秀的传统品格继承和发扬,并也像当初的老师们一样传给他的学生们。
石祥恩始终保持手术前仔细询问每一个患者的病史,并亲自检查患者,每例手术都是自始至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处理手术中的每一个细节,他总结、反思每一个病历。 “神外处处无小事”这句前辈的警言一直深扎在石祥恩内心深处。1992年,他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神经外科医学博士学位。
1996年秋,石祥恩来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北部的根城(Gainesville),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当时国际神经外科界权威的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工作,师从国际神经外科专家Albert L。Rhoton Jr。教授,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是下丘脑区和第三脑室显微外科解剖以手术入路研究。两年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研究和教学经历,使石祥恩了解到许多国外神经外科医生学习和专业成长的不用于国内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1998年秋,石祥恩抱着开拓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信念回到了祖国,并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这一事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先后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教授等职务。现今在亲手创建的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依旧全身心投入在临床与科研的前线。从未间断工作、学习、科研的石祥恩教授至今为止,以术者成功实施手术治疗颅内各种复杂肿瘤4300余例了,他所救助的患者遍布全国。
回忆往事,石祥恩教授说:“但愿再有个33年,依然从事我热爱的神经外科,我会一如既往地救治我的患者。”
“医生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感悟的反复砥砺过程”
在记者一再追问他多年学习和从事神经外科专业时,所感触深的是什么,石祥恩教授只是讲述了他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学习期间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首先,是Albert L.Rhoton Jr.教授,这位美国的神经外科专家和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家,他用了40余年的潜心探索,创立了“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他提出的“视交叉位置变异理论”、“动脉瘤位置理论”、“听神经瘤和面神经及血管关系理论”等,现已成为世界上任何一本神经外科著作的经典部分。现今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都在Albert L.Rhoton Jr.教授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中获益。
石祥恩教授满心的敬佩之意溢于言表:“Albert L.Rhoton Jr.教授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无论是手术还是实验都要求精益求精,每一篇论文都是在实事求是、精确无误的工作或实验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之后完成的。留学期间,我从他那里不仅学习到了各种显微解剖操作和神经外科显微解剖知识,也掌握了当时世界上前沿的神经外科理论,这为我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他的贡献和成果,2000年和2002年,美国《神经外科杂志》为了纪念他的医学履历,出版了他的‘显微神经解剖学’专刊;2001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为他颁发了世界神经外科‘高荣誉’奖。”同时还有他的老师,王忠诚院士,能亲身与两位名师学习,是他终身的荣幸。
接着石祥恩教授说到当时所在实验室的同事,年轻的Eduardo,来自阿根廷,他父亲汽车修理师在世时,大的愿望是想Eduardo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Eduardo带着父亲的期望,来到了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他工作非常执著、细致、一丝不苟。石祥恩教授清晰记得Eduardo一次测量工作:“Eduardo需要把25个标本中直径均约为1毫米的脑核团微血管进行测量。作为颅内深部血管,结构相当复杂,每个标本的脑核团微血管有5个部位需要测量,每个部位要量3次,然后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如果3次测量中的任何一次测量和期望值偏离较大时,还需要重新测量。Eduardo每天早到晚,不停的在实验室里做测量工作,真是做到废寝忘食,直到完好的测量了全部标本的脑核团微血管。”
后石祥恩教授讲述了实验室一个叫Brandon的美国年轻人,据说Brandon的父亲是银行家,每年收入能达上千万美元,可是富有的家庭没有使Brandon放弃对医学的追求,他在神经外科住院医生,恳请父亲能够借给他几十万美元作学费,师从北美脑血管外科专家Arthur Day教授做临床博士后研究,并向父亲承诺,到第6个年头,会把借款还给父亲。Brandon如愿以偿,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除了临床手术外,经常没昼没夜地在实验室里工作。
石祥恩教授总结道:“一名医生成长、进步、成熟,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感悟的反复砥砺过程,尤其是神经外科医生更需要有一个这样千锤百炼的经历。这些与金钱、荣誉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