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相关文章
-
专访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张明山教授-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选择探讨
要点摘录-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张明山教授: 颈静脉孔区肿瘤,耳科入路有时需牺牲乙状窦和颈内静脉,因为光2022-09-02
-
斩获全国病例分析大赛杰出奖背后:17年建成一流癫痫学科 三博脑科医院是如何做到的?
9月4日,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举办的全国综合癫痫中心病例分析大赛决赛结果揭晓。决赛上,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2021-09-08
-
ROSA周刊 |专访三博脑科栾国明: 机器人辅助电极植入已超500例 融合DTI后将更好保护脑功能
文源:神外前沿 北科-ROSA神外周刊 第1期 神外前沿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神经外科,目前正在成为中国神外的技2020-01-14
-
三博脑科王丽华:患者满意度需要落地生根|宁静访谈录
王丽华是三博脑科招聘的个员工,她的个任务就是组建医护团队。三博脑科的资金是自筹的,招聘员工的首要标准是2018-02-05
-
三博脑科闫长祥: 人生百味,医生的体会直接
习惯于公立医院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到了香山脚下清清爽爽的三博脑科医院,我瞬间感受到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2017-04-28
职业在这里变成了事业
2009-11-12 12:52 作者:崔军强
新华社内参2006年5月
职业在这里变成了事业
――北京三博医院建设现代医院制度的启示(下)
新华社北京讯 在三博医院的技术团队中,有3位经历非常相似。他们都曾师从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都曾是三甲医院的学术带头人,并都在美国深造过。他们由“公”奔“民”,深刻的感受是:在三博,医生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意味着治病救人、崇尚学术的事业。
这3位均为博士生导师,有强烈的事业追求,尽管在各自的主攻领域已取得不小成就,但仍渴望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新突破。他们说,三博环境宽松,学术气氛浓厚,远离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完全能够静下心来看病、做学问。
栾国明,我国功能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大愿望是在中国建立世界水平的巅痫治疗中心,对三博的评价是:这里能找到事业归宿感。刚离开手术台的栾国明告诉记者:“今天我已做了3台手术,晚上还要加班,虽然累但很快乐。”同事们都知道栾国明喜欢加班,但过去在公办医院时,他却很“收敛”,因为手术麻醉师、护士会抱怨无法按时回家。在三博,所有岗位必须围绕医生转,如果医生需要加班做手术,配合的工作人员能拿到较高的加班费。这种分配机制,使栾国明打消顾虑,从“怕加班”变成“常加班”。“我负责的病区现在有160多名患者排队等候手术,不加班心里不踏实。”
三博的技术团队上进心很强,很多学术活动不但创造不了经济效益,医院还要贴钱,但管理层总会尽力满足医生的要求,因为团队的活力就是医院的活力。去年,栾国明向医院提出申请,希望承办一个神经功能定向国际学术会议,很快得到批准。管理层还安排专人负责会务筹备,与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协商有关事宜。栾国明说:“承办国际会议的费用不是个小数目,即使公办医院也不会有太高热情,三博作为一家民营医疗机构能全力支持,让我很感动。”
于春江,颅底外科专家,大愿望是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对三博的评价是:这里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家。在公办医院时,于春江很难感受到医生应有的尊重。他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即使你的学术、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领导眼里也是很普通的下属。在走廊遇到领导想谈点事情,领导边走边说,连脚步都不肯停下来,这在美国医院是不可想象的。”加盟三博后,于春江不必再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烦恼,医院的各项制度也都是以医生为核心。为了保证专家精力充足,医院尽可能减少行政事务的干扰,甚至连会议都很少开。现在,于春江除了繁重的临床任务外,还带了两个博士后和4个研究生,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于春江曾经以《爱你的病人》为题做过一次演讲,告诫年轻医生牢记天职,多体会病人的难处。他说:“在公办医院的时候,每次看到患者家属凌晨排队挂号,心里都很难受。曾经有人质问我,国家培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却跑到民营医院,良心哪去了?我是这么回答的:不管我在哪里,为患者减除病痛的职责都不会改变。三博的理想不仅是赚钱,还要做大做强神经外科事业,让更多病人得到更好治疗。从这点来讲,我选择三博这个能实现医生理想的地方,问心无愧。”
石祥恩,神经外科专家,大愿望是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神经外科骨干人才,对三博的评价是:这里是一个让人舒心的地方。石祥恩用“不复杂”来解释“舒心”这个词。在他看来,专业团队与行政团队交叉重叠,是公办医院普遍存在的弊端。他说,公办医院的医生一旦到了科主任这个位置,想法自然就多了,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挑战自己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由此而生。在三博,虽然学术成就高,但并不是科主任,只负责医疗、教学和科研,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医院的组织结构也比较,总经理和院长的职能没有交叉,科主任和也是分工明确,这种体制不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石祥恩告诉记者,在世界三大神经外科治疗基地中,莫斯科和罗马尼亚的两个中心都萎缩了,只有天坛医院发展比较快,但对我国庞大的神经疾病群体仍旧是杯水车薪,患者一旦发病都要往北京挤。如果全国各地有100个高水平的神经科医生,他们就能为基层能培养更多人才,老百姓就不必奔波劳累。三博管理层很认同石祥恩观点,支持他和其他专家开办神经科人才培训班,还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这些决定,让石祥恩十分欣慰。(记者崔军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