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相关文章
-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与三博脑科共谋合作新篇章
8月28日下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一行莅临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开展了一场旨在深化医疗合作、共促健康事业2024-08-29
-
三博脑科与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共谋神经科学发展新篇章
8月20日下午,三博脑科与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1号楼3层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一场旨在深化2024-08-21
-
最新一代ROSA ONE手术机器人亮相,昆明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精准手术迈上更高台阶
【本文转自:昆明三博脑科医院】 输入资料和指令,精确定位、扫描建模,随着机械臂的缓缓移动、灵活操作,不到2024-04-07
-
【集团简讯】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一行来福建三博交流
【本文转自: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 3月12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郭松斌、党委副书记秦雷、副院长2024-04-02
-
三博北京专家团队赴昆参加神经外科学术盛会,为十数名患者义诊!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云南省医学会承办,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2024-03-18
“最美三博医生”——栾建芳
2019-08-20 16:53 作者:医助小雨
专家简介:
重庆市卒中学会缺血性卒中学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神经病学专业委会康复学组副组长,重庆市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学委员,重庆市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周围神经及肌肉疾病学委员。2016年荣获“书香飘逸、快乐分享“好书推荐演讲比赛优秀奖,2017年荣获重庆市企业医院协会内科学专委首届青年医生病例演讲比赛二等奖,2017年被江北区聘为特邀讲师,2018年论文《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的价值证成及路径抉择》荣获重庆市企业医院协会管理学术论文三等奖。
主要事迹:
铅衣战士,为患者守护健康。
作为神经内科介入组长和临床管床医生,栾建芳的工作强度大,他不仅要保障神经内科的脑血管造影,还要管理好自己的病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为30多位患者进行处置,经常连续手术、值班3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
在医院配置DSA后,2018年栾建芳被选确定为医院介入组长,派往北京三博学习3个月,回来后与神经外科合作,解决了许多重症、疑难的脑血管病疾病。他和介入团队一起完成脑血管造影300余台,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的治疗,如颈动脉支架,肾动脉支架,股浅动脉支架,腔静脉滤器等手术数十台。把团队建设成了重庆市二级医院里该领域的领军团队。
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开展了重庆首例左侧锁骨下动脉开窗手术。患者因主动脉弓夹层院外行带膜支架手术,术后左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因支架原因导致无血流供应,出现盗血,导致头昏,出现左上肢疼痛,双上肢血压差大。手术需要把带膜支架近左侧锁骨下动脉打开,栾建芳团队选择了股动脉穿刺主动脉弓造影,同时从左侧桡动脉穿刺造影,(类似于隧道技术)用导丝逐步打开带膜支架的近血管开口端,最终顺利把支架置入,保证了患者左侧椎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的血供,改善了头昏,缓解了左上肢疼痛。手术时间长达8小时,在30-40斤铅衣的压力下,栾建芳全身衣服湿透,但他仍站得笔直,像战士一样守护患者健康。
2019年04月,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年患者,老人86岁,患者2年前发现脑血管狭窄,重庆市多家大医院考虑患者高龄,且有冠脉支架手术史,拒绝给患者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前1天在家中发生晕厥,持续时间近10分钟后缓解。若不改善血管情况,患者随时可能发生无可逆转的脑梗死,肢体瘫痪、昏迷,甚至死亡。栾建芳团队秉承医者仁心的精神,经过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对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反复讨论,并制定了应对策略,经过4小时的奋斗,给患者双侧颈动脉及左侧椎动脉全部顺利开通,守护了患者健康。术后,患者说到:“好多年没感觉头脑如此清醒了”,并对栾建芳竖起了大拇指。
搭沟通桥梁,成为病患之友。
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数属于老年人,怎么才能让老年患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呢?针对科室患者的年龄、疾病特征,栾建芳从2017年开始,在之前原有的每月一次慢病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周一次的病区慢病知识的教育,涉及领域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并发症;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多领域。先后为数千病房及周边慢病患者进行慢病知识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周边慢病患者的疾病认识和知识范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更正确的了解,对自我疾病有了更好的管理办法。也因为此,栾建芳获得了江北区慢病教育讲课第一名,被江北区特聘为区域讲师,配合江北区疾控在周边社区进行慢病知识宣传,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经过近3年的慢病讲座之路,栾建芳已成为老年患者之友,建立了疾病微信群,“粉丝”近3000人,成为了病患高度认可的“明星医生”。
栾建芳始终兢兢业业,秉承“把每一个患者当家人对待”的理念,医术、医德深受患者喜爱,长期收治住院患者数量全科第一,工作量也在医院前列。他说:“虽然辛苦,但为患者解除了病痛。看到的每一张笑脸,听到的每一句感谢,都激励着我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