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病历讨论
2012-06-05 11:13 作者:三博通讯
神经外科五病区 / 范涛 赵新岗 尚国松 孙鹏 盖起飞
病史摘要
患者王保岭,男,40岁,既往体健,因骑电动车不慎摔伤头颈部,当即出现四肢瘫痪,不能言语,未出现意识障碍,伤后约10分钟由家属送往当地医院,行头颅CT,颈部MR检查,提示C3-4、4-5、5-6椎间盘突出,C3-6脊髓损伤,在当地医院予激素冲击治疗,四肢肌力有所恢复,3日后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利,查体合作,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Ⅱ级,双下肢肌力Ⅴ级,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双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足趾反射、肛门反射消失,C4平面以下感觉过敏,双上肢深感觉减退,双巴氏征阳性。
术前MR:
诊断:1. C3-4、4-5、5-6椎间盘突出
2. 脊髓损伤(C3-6) 3. 高位不全截瘫
手术情况
鉴于诊断明确,患者具备手术指征,无明显手术禁忌征,决定在全麻下行右侧颈前入路C5-6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植入术,手术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大程度恢复患者躯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
术后患者神志清晰,言语流利,生命体征平稳,体格检查:四肢肌力较术前好转,双侧C4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双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力Ⅵ级,肌张力增高,双巴氏征阳性。
讨论
20世纪60年代FERNSTROM首先提出颈椎间盘置换术,随着人工颈椎间盘材料和手术器械的改进,近年来应用广泛。
通常情况下颈椎手术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去除脊髓或神经致压物,恢复正常的脊髓形态和有效的椎管容量;另一个是为了恢复颈椎正常排列以及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本例手术主要目的是解除椎间盘对脊髓的压迫,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躯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
术前考虑本例患者或可采用ACDF—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通过收集类似病例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对比后,总结如下:
a.TDR不仅能够维持颈椎正常的活动度,而且还可防止邻近节段因过度活动而代偿性应力增加而导致退行性变,同时早期临床效果与融合术相似。而ACDF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颈椎的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负荷加大,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增多 ,远期效果不够理想。
b.TDR植入假体具有与天然椎间盘相似的特性,可吸收震荡,起到缓冲的作用。
c.TDR可以减少颈托的制动时间,患者一般术后1~2周可恢复一般活动,避免了因颈部长期制动引起的颈部肌肉萎缩及受限感。
可见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治疗颈椎突出当中有着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如:假体的脱落与磨损、异位骨化的形成等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颈椎病手术治疗当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