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 椎管内囊肿病例:藏在脊柱中的恶魔

    CCTV-4《中华医药》

  • 突出的肿瘤-脑膜瘤

    CCTV10《走进科学》

相关文章

王澍:因为热爱,愿尽所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2022-08-19 17:16 作者:医助小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022 年 6 月 10 日,三
博脑科王澍在导师关宇光副教授的指导下,凭借出色的
临床、科研能力,荣获“2022 年王忠诚优秀研究生奖
学金”。作为 5 位获奖者中唯一的硕士研究生,王澍备
受鼓舞。在他看来,此次殊荣更进一步坚定了他成为一位
医者的信念,也让他毕生深耕神经外科领域的梦想启航。
家学渊源,治病救人深入血液基因
王澍成长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爷爷、父亲、其他
大部分亲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医生,所以自小耳濡目染。
加上家中大人因忙于工作,无法陪伴他时,王澍都是在
家中海量的医学书籍里畅游,对医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
中不断升华。
“我小时候特别容易生病,所以每次被父亲带到医
院,看到父亲为患者解除病痛时,我特别感同身受和自
豪,觉得治病救人,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王澍说,
尽管家中反对,他依旧坚持把从医当做毕生事业。“对医
学那种刻到骨子里的热爱,点燃了我的生命动力。”而读
研时选择的医学方向,还和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颇
有渊源。“我曾在央视生活圈看过一期采访栾国明教授
和关宇光主任的节目,当时主题就是一位癫痫患者到了
药物难治阶段,被栾国明教授和关宇光老师用手术治疗
好了。”王澍回忆道,那期节目还介绍了癫痫外科治疗
的相关设备,比如 Rosa 机器人,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恰好那个时期正在热播美剧《Monday Morning》,
剧中的一位特发性震颤的患者,通过 DBS 置入电极治
疗后,病情很快得到缓解。这一切,让他觉得功能神经
外科领域是一个非常神奇、前瞻性学科。“三博脑科功能
神经外科一直都是国内实力很强的科室,我就毫不犹豫
的选择了关宇光主任,当我的导师,去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指点迷津,导师是人生的重要指引
经师易遇 , 人师难遇。在自己的医学生涯中,王
澍觉得特别幸运,可以遇见关宇光主任这样的“如春风
化雨般的导师”。如果说,家庭浓厚的医学氛围在他心
中播下了从医的种子,而关宇光主任就是他医路漫漫,
奋勇前行的引路人。和很多刚入学的研究生一样,王澍
也面临因对所选领域知之甚少,而迷失方向的时刻。
“我当时就闭门造车,一头扎入文献资料里,希望能有
点头绪。”此时,导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王澍
表示,“当时关宇光主任组织了一个研究小团队,请来
了业内知名的大咖,分享行业内前沿学术成果,然后与
我们分析,探讨,帮我们理清研究方向。”在关宇光主
任的指点迷津下,王澍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在功
能神经外科领域不断加强临床及科研学习,并取得了
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 Brain、Journal of 
Neurosurgery、European Psychiatry 等 SCI 收录论
文 8 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等中文核心
论文 3 篇;参编专著 1 部;以课题项目骨干参与国家科
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他不仅在科研创新上启迪我、指导我,
还传授我最实用的临床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以身作则,
传递着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谈起自己导师,王
澍总是滔滔不绝,包含着感恩和敬意,“他对我不仅是学
业知识上的谆谆教导,更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
相互促进,医者应临床科研两手抓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谈起未来职业规
划,王澍依然坚守神经外科尤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继续
深耕。在他看来,对于医学,对于神经外科、脑科学的
热爱,不仅是职业,更是他坚守的事业,是他最初的梦想,
是他毕生的追求。因为热爱,他愿意尽他所能,无论风雨,
他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
因为有父亲、导师这样的优秀医生榜样在前,王澍
对“好医生”的标准有清晰的认知。他希望自己能够像
父亲、导师那样,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基础上,再进一
步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医学道路任
重道远,做科研最终目的是更好解决医疗问题,更好提
升临床疗效,让患者更多受益”。王澍认为,在新时代,
年轻医者应该临床科研两手抓。“作为医生,如果可以科
研、临床,花开两朵,并蒂而生,才是最美妙的事情。”

《三博通讯》第96期_31.jpg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