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继发震颤的外科治疗1例分享
2022-01-27 15:08 作者:三博脑科医院
患者男性,35 岁,主因“双手不自主抖动 10 年” 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于 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 手抖动,逐渐加重累及左手,抬起活动时明显,能 基本完成系鞋带、扭纽扣、拾物等活动,外院诊断 为 " 肝豆状核变性 ",给予口服“青霉胺”等药物, 3 年前逐渐出现说话缓慢、甚至有时含糊不清,感 站立时偶有双下肢抖动,患者余 2 年前自行停服青 霉胺,服用中药及其他药物控制(具体不详),并 感自觉抖动较前加重,行走欠稳,走直线有时会出 现向右偏斜,严重影响生活,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 我院。
既往无其他疾病,否认家族遗传史。
查体:
神清,言语欠流利,定向力、计算力正常, 记忆力可。颈部活动正常,脑膜刺激征(-)。双侧 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应灵敏。存在角膜 色素环,眼球各项活动充分,未见眼震,角膜反射 灵敏,双侧额纹对称,软腭上抬正常,悬雍垂居中, 双侧咽反射(+)。耸肩、转颈正常,胸锁乳突肌 无肌萎缩。双侧肢体肌张力稍高,双上肢可触及齿 轮样改变,四肢肌力 V 级,四肢腱反射对称(++)。
双侧 Hoffman 征(-),双侧 Babinski 征(-); 全身针刺痛觉对称无减退。双侧指鼻试验不能完成, 跟膝胫试验欠稳准。
入院诊断:1. 肝豆状核核变性 2. 继发性震颤
检查:头颅 MRI:双侧小脑、桥脑、中脑至双 侧丘脑底节区异常信号,肝豆状核变性可能。双额 部白质多发点状高信号。
腹部超声: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声像;脾肿大
眼科检查:1. 双眼屈光不正;2. 先天性角膜 混浊?
肝肾功能、血铜蓝蛋白、血铜、尿铜。
治疗:入院后继续给予青霉胺治疗,患者目前震颤明显,Tremor 评分:右侧 29 分,左侧 24.5 分,患者为双侧上肢震颤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详细评估后建议患者行 DBS 改善症状,但患者因经济原因 拒绝,为改善患者生活,选择了起病较早症状较重 的右侧肢体,并行左侧丘脑腹中间核射频毁损术改 善患者右侧上肢震颤。术后随访 Tremor 评分:右 侧 13 分,左侧同前。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为Wilson 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 基因为 ATP7B,该基因变异后导致 ATP 酶的功能 缺陷或丧失,造成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肝、脑、肾、 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 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等,发病率 为 1/2600—1/30000,多于 5-35 岁起病。
本例患者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诊 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但患者拒绝行基因检测,无法 从基因层面确诊。该患者因震颤影响生活就诊,目 前针对药物难治性震颤的治疗已有多种,目前最常 用的为 DBS 手术,但其费用高昂,部分家庭无法负 担,其他治疗包括核团射频毁损术、伽马刀及最新 的聚焦超声治疗。
本例患者选择了丘脑腹中间核(VIM)的射 频毁损术,VIM 靶点是治疗震颤最常用的靶点, 毁损的机制在于降低核团的过度兴奋及减少该核团 的过度输出,通过射频热凝毁损“震颤”细胞阻断 震颤通路,达到消除震颤症状的目的。其手术难点 在于靶点的定位,因其为不可视靶点,定位需要解 剖学的计算,有些文献报道依靠微电极信号来记录 VIM,也能提高其定位准确性。本患者术后右侧上 肢的症状明显改善,已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