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 椎管内囊肿病例:藏在脊柱中的恶魔

    CCTV-4《中华医药》

  • 突出的肿瘤-脑膜瘤

    CCTV10《走进科学》

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医院

2017-01-10 11:49 作者:王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外五 王寅千

王寅千

编者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收视率很高的《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本文《舌尖上的医院》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寅千医生用手中的笔生动的演绎出了医院里的饮食文化,把平常又忙碌的工作与大家的一日三餐相结合,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常态及以患者为中心,忘我工作的高尚情操。该文曾发表于2014 年医学界杂志,获评为2014 年医学界杂志十佳文章。后被《医学论坛报》、掌上医讯、360 医生等多家媒体转载。

清晨的缕阳光唤醒了熟睡中的老张。民以食为天,这句简单的词语是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的真理。六十分钟,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五天,时钟的旋转喻示着生命的轮回,而与轮回相伴的各种食物也构成了生活中的不同滋味。老张工作的地方是医院的食堂。规律的作息让他不用闹钟就能准时的洗漱穿衣,开始一天中重要的工作-- 进货。

六点不到,满载食材的小货车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食堂的门口。“今天这蘑菇有点蔫啊!后臀尖还不错!”,作为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老油条”,老张对于食材的熟悉和有经验的外科大夫对于人体的认知一样准确,每一种家畜的纹理,每一类果蔬的芬芳都了然于胸。看着徒弟们开始整理选好的菜品,老张咧开嘴笑了,“开工!”。

七点,医院里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刘大夫在儿科楼旁的角落里找到了个空闲的车位。“现在停车太难了,虽然家比较近,但为了有地停车,只能早起啦。”医院附近的早点摊其实并不少,油条豆浆,鸡蛋灌饼,白毛煎饼,品种繁多。可刘大夫还是选择在医院的食堂吃,“虽然难吃点,不就是图个干净吗。”看着食堂门口排起的就餐长队,刘大夫皱了皱眉, “不等了。”,在医院里他总是走得飞快,给人一种风风火火的感觉。“其实在家我可不这样”,边和记者说着,边走到了营养部的食堂,“这里品种少,一只手就能数出来,油饼,包子,炸馒头,米粥,豆腐脑,没了!凑活吃点。赶紧干活去了。”

上午十点四十。就像一部经过预热的庞大机器,医院里的各个部门已然高速的运转起来。小郭是一名刚到手术室的实习同学,还在读护校的她对于手术室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虽然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但小郭的心态保持的很好,“老师骂我是应该的。骂完了才能长记性。”现在小郭的工作是给老师买饭,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的护士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而手术室的卖饭师傅下班时间倒是格外准时,所以很多时候都需要实习同学或者是空闲的同事帮忙打饭。小郭还记得次帮老师买饭时闹的笑话,那天上午无所事事的她,总算被分配了一项“工作”。天真无邪的小郭按照老师的要求,买了一荤一素,打包完毕,兴冲冲地抱着盒饭就向手术室里奔去。结果可想而知,刚迈进无菌区一步,小郭就被老师劈头盖脸的一顿骂,那个时候的她完全惊呆了,以为买的菜老师不爱吃呢。

时钟来到十一点半。呼吸科的吴大夫完成了手头的工作,戴了一上午口罩的她总算能让自己的皮肤呼吸几口清新空气。吴大夫是南方人,从她温婉清秀的脸庞能感受出水乡姑娘的风韵,而在北京多年的生活也让她习惯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和饮食习惯,肉饼就是她的爱。每周四,营养部的面点师傅都会早早的活动好筋骨,面粉和水适度比例的调配,醒面,揉面,擀面,将腌制好的馅料薄薄地铺好,再重复刚才的辗转腾挪。烤箱里的成品冒着热气,新出炉的肉饼还涌着油星。肚子咕咕叫的吴大夫有些羞赧的看了记者一眼,“现在的肉饼比前几个月小多了,饼多肉少,不过我觉得还是比米饭好吃。”

十二点二十。刚起床的小孙从宿舍向食堂跑去,“再晚就没饭吃啦!”。小孙是个研三的学生,近正忙着准备毕业答辩,昨天又熬夜修改PPT。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的时间都混过来了,后这一下可不能丢老板的脸。此时的职工食堂已然处于盆干碗净的状态。“拉面师傅还在!吃拉面吧。”,小孙来到窗口前,和大师傅打了个招呼,“牛肉面!今卤蛋都卖光啦?”。拉面师傅给小孙的卡刷了九块钱。转过身去,熟练的拉伸动作看的小孙食欲大开,师傅对这位老顾客的喜好一清二楚,几片牛肉,一撮葱花,不放香菜,后再来一勺自己熬制的香辣酱。“其实我挺好这一口的,有时候连着好几天吃这个扯面。拉出来的大便都是面条样的。哈哈,开玩笑啦。”

时钟指向四点,在脑外科轮转的老王刚刚完成今天的手术。近老王经常自嘲,现在皮肤比老婆还白,根本不知道外面是啥天气。在手术室里一进一出,这一天就过去了。四点是个不太“合适”的时间,做了一天的手术,中午也没顾上吃饭,可这马上快到晚饭的点了,不如回家享受老婆做的大餐呢。写完手术记录,老王还是决定吃点,“肚子老叫唤,吵得我难受!”,从休息室里搜刮了护士姐姐中午剩的烧饼,又从自己的柜子里拿出了同事给的真空包装牛肉,“这火烧可是热门货,每天排长队,两块钱一个!就着牛肉!就是肉夹馍啊!爽!”,老王倒了杯白开水,啃着干的发硬的烧饼,乐在其中。十分钟过后,他又坐回到了电脑前,开始收新病人,写病历,开医嘱。期待着几个小时后和家人的团聚。

晚上八点,李大夫从送餐师傅手里接过了大家的晚饭。“饭来了!吃饭!”,打完电话,通知了值班的同事,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醋溜土豆丝,水煮肉,酸辣汤,李大夫麻利的把饭菜和餐具摆好,他是今天外科值班的二线,“据说急诊来了个穿孔的,正在检查,大家抓紧时间吃点。这要做急诊手术可就不知道几点了”。一起搭班的同事都来到了休息室,空间狭小的屋子摆不下足够的凳子。李大夫自己拨了些菜,拿着盒饭靠在了角落的桌子上,“我喜欢站着吃。方便!”。大家正聊着今天的趣闻,刺耳的电话声打断了轻松的氛围,“确诊了!好!知道了,我去看病人,谈话签字。尽快联系手术室,准备手术。”,挂上了电话,李大夫把剩下的土豆丝塞进了嘴,“兄弟们,准备干活!”。

夜里两点。“死亡时间,一点五十八分。”,ICU 的周大夫站在病床前,看着眼前刚刚抢救了许久的老者。“感染中毒性休克,已经昏迷三天了。一直靠升压药维持。现在就是呼吸循环衰竭。家属也有心理准备。”和家属沟通了十分钟后,周大夫默默地走回了休息室,她从兜里掏出一块奶糖,含在了嘴里,“我经常低血糖,有时候工作一忙起来容易头晕,兜里就得装几块糖。”,她拿起一杯早已凉透的菊花茶,抿了几口。“很多人觉得医生能坦然的面对生死。从医生的脸上,你看不出太多的情绪波动,其实,我真切的知道,生命可贵,珍惜敬畏。”

凌晨五点二十。随着一阵清澈的啼哭声,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了。助产士小赵和大夫一起,熟练的清理呼吸道,称重,包裹好婴儿。把小宝宝放到了眼含泪花的母亲身边。小家伙本能的找到了妈妈的乳头。品尝着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种美食。谈到自己的工作,二十出头的小赵总是一脸的幸福,“母亲是伟大的,宝宝是可爱的。生命是神奇的!我爱我的工作!”

清晨的缕阳光又洒满了枝头。老张已经穿戴整齐,等待着送菜的货车。六十分钟,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五天,在这个接近生命与死亡的地方,相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吃饭睡觉,生老病死,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轮回。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