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报道

  • 椎管内囊肿病例:藏在脊柱中的恶魔

    CCTV-4《中华医药》

  • 突出的肿瘤-脑膜瘤

    CCTV10《走进科学》

相关文章

谈谈颅底手术入路的“简”与“繁”

2017-01-11 16:15 作者:三博脑科医院

在讨论具体术式之前,先简单概述一下我所经历所体验的颅底手术的发展历程。”

由于人脑基本位于一个密闭的骨腔之内, 所以脑外科手术,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均离不开开颅这一环节。因颅底是神经血管的主要通路又紧邻脑生命中枢,所以颅底外科开颅复杂危险,如何的开颅,大限度的接近暴露病变,对手术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开颅方法一直以来是颅底外科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我30年来所亲身经历的神经外科的发展(前20年‘天坛’,后10年‘三博’)来说,前10年(大概在九十年代初之前)基本属颅底外科专业化的前期。因内外学术交流较少,颅底手术观念陈旧淡薄,对开颅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开颅不十分“讲究”,也不知如何“讲究”。这必然造成手术质量低下,且许多在我们今天看似普通的手术, 在当时则被认为 “绝症” 而放弃治疗。此时期颅底手术入路较简单且为数不多。常用的大致有:额部开颅(前颅凹);额颞开颅 (中颅凹-- 蝶骨嵴) ; 颞枕开颅 (岩骨—中颅凹,个别用于幕下CPA 区域);CPA 乙状窦后开颅(后颅凹—CPA 区域) ;枕下后正中开颅 (后颅凹—枕大孔区域)。等等。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非常平常的,可选余地少。因尚不具备近年来早已做为常识的“微创”理念,认为额极、颞极和小脑外三分之一等所谓的“哑区”的脑组织是可 “切除” 的。 所以, 在手术中经常 “随意” 将之切除,以期达到扩大术野的目的。加上未认识到显微镜对于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性,仅仅是出于改善术野的照明而偶尔使用。因此,开颅不十分“讲究”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时期的颅底手术很 “简” 。中间10 余年(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随着对外交往的逐渐增多,眼界渐渐开阔,观念逐渐更新。仿照西方,北京天坛医院将颅底外科专业化,并强调了显微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参考国外文献后,照猫画虎,“新的”颅底手术入路不断出现。虽属模仿,但对于国内的医生来说还属新鲜。而且,初期的摸索也相当艰苦,真也难能可贵。此时期开展的手术大致有:双额扩展入路(前颅凹底或颅鼻沟通病变);额颞+断颧弓开颅(鞍区或蝶骨嵴鞍旁区域);乙状窦前入路(岩骨-- 中上斜坡—鞍旁区域);远外侧入路(中下斜坡—桥延腹侧区域)。等等。口鼻经蝶或单鼻孔经蝶切除垂体瘤也是此时期在国内渐渐流行,但此文不予讨论。在这一时期,颅底手术风行 “大杀大砍”,以“繁”为主,符合“进化”规律。因对颅底外科仍理解不深,虽然具有了手术空间要以颅骨,而不是以牺牲脑组织来换取的初步观念。但对病变本身还缺乏深刻认识,且为了表现某种能力,即“我能做我敢做”,一些入路有被滥用之嫌。比如,大型垂体瘤手术,有人使用“双额扩展入路”。 又比如, 广泛累及中后颅凹的胆脂瘤,有人选择 “乙状窦前入路”。 在今天看来,这些手术都纯属“大炮打蚊子”,除徒增手术创伤和风险外,实无必要。近十余年来,随着学术的活跃,实践经验的积累,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器械的日益精密,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以及更重要的是对“微创”理念更深刻的理解, 再加上有 “多学科”杂交, 颅底外科进入了她的发展阶段。“微创” 使颅底手术又有由 “繁” 至 “简” 或 “简繁”共存趋势。强调手术入路的个性化亦成业内共识。“微创”理念不再是初始时简单的用显微镜手术或小切口开颅那么肤浅了。“微创”的核心是在手术的过程中对脑组织、神经和脑血管的保护,而不是其他。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此基础上,简化开颅, 甚至加以神经内镜。 这才是 “微创”的理想状态。因之, 此时期颅底手术由“繁”至“简 ,似有“复古”之势。 但这种“复古”具有一种全新观念,所包含的内容已极不相同,有些时候甚至等同于创新。经常提到的此类手术有:额部开颅替代部分翼点入路。 额部开颅当然也包括额外侧入路 (我称之为准翼点入路);颞枕开颅替代部分乙状窦前入路(岩尖—上斜坡—鞍旁);乙状窦后入路(CPA 开颅)替代部分远外侧入路, 等等。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以“简”代“繁”的手术入路

1、额部开颅与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已风靡国内神经外科近二十年,是yasar gi l给中国扇起了“翼点”之风。国内医生或 “师承”受教于他或通过文献而识之。起初,主要用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 继之,用于颅咽管瘤切除术。此外,这一手术还用于切除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等。可以这样说,此术式是一种经典的极为成功的且应用相当广泛的(不一一列举)手术。尽管如此,这一入路还是有一些局限。例如,和额部开颅比起来,其开颅复杂要求较高,不易掌握。且对颅骨颞肌损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常会出现颞肌萎缩。手术过程中,需通过神经血管间隙进行操作,不利于保护这些重要结构。而额部开颅相对简单,勿需处理过多颞肌和蝶骨嵴。重要的是,它可得到三个手术轴向:额底纵裂、额底和额外侧。额外侧方向仅是将骨窗开到蝶骨嵴而不需咬除之。因额外侧轴向近似于翼点入路的手术角度,故我称其为准翼点入路。它完全可以代替一部分原需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的病变,如鞍区肿瘤(颅咽管瘤)和部分主要向前生长的蝶骨嵴—前床突脑膜瘤等。甚至前循环动脉瘤也可通过额外侧方向夹闭之。但如,肿瘤仅局限于鞍区后上—垂体柄区域,翼点入路还是佳选择。

2、 颞枕开颅与乙状窦前入路。颅底外科专业化以后,乙状窦前入路是新的典型的标志性的颅底手术。主要用于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起初,因较时髦,有人不顾病变的特点或对此入路理解不深,而盲目使用之。如,胆脂瘤和神经鞘瘤的切除,用此入路就大可不必。因为这些肿瘤没有所谓的基底,且一般较软,可“掏”除肿瘤,故对开颅的要求不像在做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时要求的那么高,完全可以简化之,代之以颞枕开颅,以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再有,经过大量临床观察,一些仅累及上斜坡—岩骨尖区域的脑膜瘤,亦可仅行颞枕开颅而不需进行复杂的创伤较大的乙状窦前入路。如确有需要,可在术中磨除部分岩骨嵴或岩骨尖。但如果病变位于左侧时,由于骨瓣的关系,即乙状窦前入路比起颞枕骨瓣更向前下方向倾转,正好可躲开Labbe’s静脉与乙状窦起始的汇合处,能有效的防止术中撕裂损伤Labbe’s静脉的根部。故为了更好的保护Labbe’s静脉,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保护血管胜于保护颅骨肌肉) 的原则, 此时,我还是会选择乙状窦前入路的。乙状窦前入路是经典入路,根据实际需要,可自由加减开颅模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内耳半规管。

3、乙状窦后(CPA 开颅)入路与远外侧入路。 乙状窦后入路与远外侧入路相比,开颅要简单得多,损伤也小。一般认为,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岩骨后坡之内听道-颈静脉孔区域(桥脑- 延髓上部区域) 。舌下神经孔—枕大孔区域肿瘤 (延髓—枕大孔区域)适用于远外侧入路。如果肿瘤为神经鞘瘤、 胶质瘤或血网之类“无基底”肿瘤,笼统地说,在舌下神经孔(甚至累及枕大孔)—岩尖区域间均可行乙状窦后入路,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骨窗的大小。终选择何种入路,还要认真的分析肿瘤的大小、与椎基底动脉的关系和其生长方向。但若是颈静脉孔以下至枕大孔区域的脑膜瘤还是应行远外侧入路,以方便处理肿瘤的基底。因篇幅所限,仅以上述常见的三个例子说明,目前颅底手术由“繁”入“简”之风,完全是建立在现代 “微创”理念之上的。加以对原手术路径的解剖结构更加精微的分析,手术经验和技巧更加成熟,更不用说有更加雄厚的物质条件,包括电动床、功能强大的新型显微镜、多种适用的显微器械、头架和附加固定牵开器等。所以,这些利用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其实是有着坚实基础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和小创新,让一批“老”的手术入路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资料

A:Rathke 囊肿,CT提示鞍上高密度,边界锐利病变

B:MRI T1鞍内、鞍上短T 1信号病变

C:采用经额下入路,通过视交叉前间隙及视交叉与颈内动脉间间隙切除病变,术后自额外侧方向观察鞍区结构,可显露翼点入路的Ⅰ、Ⅱ、Ⅲ间隙。D:翼点入路显露Ⅰ、Ⅱ、Ⅲ间隙。1:视交叉,2:嗅束,3:垂体柄,4:颈内动脉。Ⅰ、Ⅱ、Ⅲ分别为手术时可利用的Ⅰ、Ⅱ、Ⅲ间隙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