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的常见并发症与对策
2018-08-30 13:23 作者:苟大夫
宋明 战祥新 吴斌 张亚卓
1893年,Mikulicz将玻璃管插入侧脑室,另一端置于皮下,这是早的永久性分流管,术后患者头围明显缩小。到上世纪70年代,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已成为治疗脑积水的常用手段。随着脑室一腹腔分流手术的普及,分流手术并发症逐渐增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的常见并发症
1.分流管堵塞、移位、断裂和脱出:
表现为头痛、呕吐和嗜睡,还可出现癫痫、腹部假性囊肿、脑神经麻痹、视力损害、脊髓空洞和瘫痪等。分流术后1年内,分流管堵塞率高达40%。Tuli等总结839例脑积水患者进行1183次分流术的资料,其中1例患者进行30次手术,发现分流管堵塞与第1次分流手术时患者的年龄、脑积水病因和上次分流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第1次分流手术时患者年龄越小,分流管堵塞的风险越大。分流管近端梗阻多与引流过度有关,根据堵塞部位,分流管堵塞分为近端堵塞、分流泵堵塞和远端堵塞。近端堵塞多见,在分流管调整术患者中,近端堵塞约占半数,多为脉络丛、脑组织碎屑、纤维素和血块堵塞管道。分流术后脑室内压力下降,室管膜或脉络丛等被吸入分流管的侧孔,导致近端堵塞。分流术后,正颅压脑积水患者脑室轻度缩小或无变化,分流管堵塞机会少。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和感染是分流泵堵塞的常见原因。远端梗阻多与大网膜包裹、断裂、移位或形成囊肿有关。此外,分流管可发生移位和断裂,近端移位进入脑组织,出现堵塞;远端移位可穿破膀胱、阴道和直肠,甚至脱出体外。
2.分流术后感染:
较常见,发生率为3%~29%,约90%发生在术后1年之内,若引起脑室炎,死亡率高达30%~40%。致病菌多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和大肠杆菌,多源于皮肤表面的菌群,与分流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
3.分流管依赖:
分流术后,患者正常神经功能状态的维持依赖于分流管保持通畅,终生不能摆脱分流管。
4.引流不足:
术后患者神经功能不好转,甚至加重,可出现嗜睡、呕吐、头痛,cr和MRl提示脑室仍扩张。
5.术后引流过度与裂隙脑室综合征:
术后脑脊液流出过多,脑室缩小,基底节向中线移位,胼胝体下陷,侧脑室前角变窄,甚至出现裂隙脑室综合征和颅内血肿。一些患者颅内压下降,可出现慢性小脑幕切迹上疝,导水管塌陷和闭塞。裂隙脑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由间断性头痛持续lO~30min,脑室窄小,分流泵按压后充盈缓慢组成的三联征。Baskin等报道,约20%~53%的儿童术后出现裂隙状脑室,但只有1%~5%患者出现症状。Walker等报道,分流术后80%患者出现脑室呈裂隙状,仅有11.5%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约6.5%患者需手术干预。婴儿期进行分流的患者,术后5~lO年之间为发病高峰。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Rekate等将裂隙脑室综合征分为五种类型:(1)间断低压性头痛;(2)分流管近端间断堵塞;(3)分流管堵塞,但脑室窄小(又称正容积性脑积水);(4)分流管通畅,颅内压低(脑积水性假瘤综合征);(5)头痛与分流管无关。
6.导水管综合征:
多见于导水管梗阻患者,视上丘受压后出现眼球上视困难,会聚时出现眼震、眼睑下陷、视轴偏斜、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消失,为导水管综合征。一般地,分流术后出现导水管综合征,提示分流管堵塞、引流不足、幕上脑室扩张和颅内压升高。Maroulis等报道3例分流术后出现引流过度,脑室呈裂隙,分流管堵塞引起导水管综合征。导水管综合征的原因是存在幕上、下压力差,中脑顶盖和导水管周围灰质受压、水肿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术后出现脑室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直立位出现引流过度和裂隙脑室综合征,平卧位出现引流不足和脑室扩张。
7.颅骨改变:
过度引流使脑脊液搏动减弱,软骨生长停滞,导致颅缝骨化和颅骨增厚,颅腔容积狭小,裂隙脑室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
8.猝死:
多见于无症状分流失败患者,平均10年发生率为4.5%~11%。
二、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选择合适的分流系统:
选用压力合适的分流系统,可矫治引流不足和引流过度。使用抗虹吸、可调压或重力自调压分流系统,都可避免或减少引流过度的发生,并使脑室保持充盈状态,降低分流管脑室端堵塞的发生率,减少更换分流系统的次数。一般地,若预计患者需长期卧床,可选用定压的分流系统;若患者将来可能恢复行走,宜选用抗虹吸或可调压分流系统。
2.脑室穿刺位置:
脑室穿刺的位置可能与术后分流管堵塞的发生率有关。Farahmand等报道450例成人脑积水,分流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采用右侧额角穿刺,分流管堵塞发生率为11.6%;采用右侧枕角穿刺,分流管堵塞发生率为26.5%。Dickerman等分析117例再次行分流术的患者资料,指出分流管近端堵塞与采用额部或顶部穿刺脑室无关,而与分流管前端距脉络丛的远近有关。常文海等报道了67例分流术后近端堵塞,发现脑室内分流管尖端位于三角区、体部和额角的堵塞率分别为48.6%、36.4%和22.7%。
3.分流管堵塞、断裂、移位的处理:
分流管移位常导致分流管堵塞,分流管脱出常需急诊手术,进行调管或更换分流管。分流管发生堵塞或断裂,一些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需急诊手术更换分流管;另一些患者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婴幼儿出现头围增大,X线检查提示分流管断裂或移位,称为无症状型分流失败,若延误诊治,可引起失明或猝死。对于无症状型分流失败患者,若CT或MRI显示脑室无进行性扩张,同位素脑池造影提示分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动,则结扎分流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个月后,若患者不出现颅内压升高和脑室进一步扩张,则拔除分流管。若CT或MRI提示脑室进行性扩张,应积极手术更换分流管。若分流管堵塞伴脑室缩小,可用螺旋状单极电凝沿分流管周围烧灼,分离粘连,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后拔管,再插入新的分流管。Matthew等对301例分流管堵塞的儿童行分流管调整术,其中183例更换整个分流系统,118例更换分流管近端或远端,经分析发现对于近端梗阻的患者,保留原来远端分流管,术后分流管梗阻率高达57%;对于远端梗阻的患者,保留分流管近端对术后疗效无影响。
4.分流术后感染的处理:
分流术后感染可引起脑室炎和分流管堵塞,导致分流术后死亡率升高。治疗分流术后感染的措施包括:立即拔除分流管,放置脑室外引流管,静脉输入抗生素,彻底控制颅内感染,脑脊液保持无菌状态持续数天后,重新放置分流管。再次行分流术时,若继续延用原有分流管的脑室端或腹腔端,尤其是腹腔端,再次感染的机会增多。拔出分流管后经系统治疗,若感染难以控制,可行内镜手术冲洗脑室,并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配合鞘内注射抗生素,可取得较好疗效。
5.分流管依赖的处理:
Takahashi报道,对114例植入可调压分流系统的患者,将分流泵压力逐步上调至200mmH2O,甚至400mmH2O,观察6个月至2年,终68例成功拔除分流管,约占57%。一些分流失败患者,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并拔出分流管,可摆脱分流依赖。
6.裂隙脑室综合征:
Baskin等报道22例裂隙脑室综合征,5例夹闭分流管3d,监测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直接拔除分流管;其余患者拔除分流管后颅内压升高,1例行分流术,16例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10例病情明显好转,不需再行分流术,终73%的患者成功拔除分流管。Buxton和Punt研究采用颞肌下减压术治疗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裂隙脑室综合征,发现在减压术前,平均每例患儿行4.6次分流术,多30次;在减压术后,平均每例患儿行1.0次分流术,多7次。2004年Rekate提出裂隙脑室综合征的治疗策略:若脑室内有分隔,则打通分隔,拔除分流管,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夹闭外引流管,并监测颅内压。若颅内压不升高,脑室不扩张,可拔除外引流管,患者多能耐受无管状态;若颅内压升高,脑室扩张,可拔除外引流管并行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若颅内压升高,脑室不扩张,可行腰大池一腹腔分流术;若患者伴有Chiari畸形、软骨发育不全或脊柱裂,不适行腰大池一腹腔分流术,可行枕大池一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对于颅内压增高、行颞肌下减压术无效的患者,可行颅骨扩大成形术,增加颅腔容积,常可缓解头痛。
7.导水管综合征的处理:
分流管堵塞的患者出现导水管综合征表现,若CT和MRI提示脑室扩张和导水管闭塞,应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同期拔除分流管。若cT或MRI提示脑室呈裂隙状,应行颅内压监测、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或脑室造影,确定导水管有无闭塞,并鉴别两种情况:(1)裂隙脑室综合征伴引流不足,颅内压升高;(2)裂隙脑室综合征伴引流过度,颅内压降低。若脑室仍有一定顺应性,调高分流泵压力或更换可调压抗虹吸分流系统,术后调高分流泵压力,平衡幕上下压力差,脑室恢复扩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导水管综合征表现可缓解。若脑室顺应性较差,无论脑室扩张或缩小都出现症状,应行内镜下第脑室底造瘘术,不宜再行分流术。
8.狭颅症的处理:
可行颅骨扩大成形术,较颞肌下减压术疗效好。
随着对脑积水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新型、功能更全的分流系统问世以及神经内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的应用范围将得到严格控制,越来越多的患者不需终身带管;另一方面,需行分流术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的分流系统,避免或减少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经过不断调压,使一些患者摆脱分流管,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