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迂曲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效果的影响
2018-05-15 15:12 作者:三博脑科医院
关宇光、杜秀玉、赵萌、刘长青、栾国明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功能神经外科
摘要: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对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138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中是否合并椎基底动脉迂曲分为迂曲组、正常组两组,其中迂曲组57例(41.3%),正常组81例(58.7%),分别评价两组的病例特点、手术疗效以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侧别、病程、随访时间、术前cohen痉挛分级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迂曲组责任血管较为复杂,多根血管压迫神经根入脑干处(REZ)的情况较为多见,正常组相对简单且术后耳鸣、眩晕等并发症较迂曲组低(p小于0.05),迂曲组出现震颤的比例要高于正常组(12.3%:8.6%),术后面肌痉挛复发率迂曲组高于正常组(p小于0.01)。结论:在MVD手术中椎-基底动脉迂曲可能会增加手术难度,增加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术后相对易复发,详细探查并充分减压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域(REZ)以及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的。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
M VD 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hem i f aci al spasm , H FS)公认的经典手术方式。迂曲的椎-基底动脉会增加MVD手 术难度,影 响手术效果。我们收集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与解放军251医院2010.1.1-2016. 5. 1采用MVD 手术治疗的138(105: 33)例H FS患者,总结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对其手术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 1纳入标准及临床资料
1. 1. 1 纳入标准 一侧面部肌肉(表情肌、口及眼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且异常肌反应(abnorm al m uscl e response, AM R)阳性。
1. 1. 2 临床资料 自2010. 1. 1至2016. 5. 1采用M VD 手术治疗H FS患者138例,采用相同的手术切口及入路,其中男62例,女76例,年龄35- 71岁,发病时间1年- 13年,右侧68例,左侧70例,随访时间2周- 5年。按照术前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 -TO F-M RA)检查结果是否伴有椎-基底动脉迂曲分为两组:迂曲组(57例),正常组(81例)。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P>0.05),各组患者的责任血管情况见表4.
1. 2 手术评估 所有的患者术前均行M RI 、3D -TO F-M RA等检查(图1、2),以及神经电生理评估:异常肌反应(A M R )、肌电图(EM G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 A EP))等检查。所有病例术中常规行A M R 及BAEP监测。
1. 3 手术方法 两组的开颅过程均相同:病人均采用全麻,健侧卧位,头托固定头部,头前屈,肩带向尾端牵拉同侧肩部维持头部过伸位,使得乳突根部位于高点。行耳后发际内乳突根部下方1cm 为中心做直切口长约4-7cm ,于乳突根部钻孔开直径约2.5cm 骨窗,上方显露横窦,外侧显露乙状窦缘,切开硬膜后缓慢打开小脑延髓外侧池并释放脑脊液,使得术侧小脑半球松弛,然后解剖周围的蛛网膜,在不用过度牵拉的情况下进入手术部位,在进一步的处理中两组有所不同。迂曲处理:首先探查迂曲的椎或基底动脉是否压迫REZ或面神经,若存在压迫则将粗大的椎或基底动脉推离并改变其曲度(图3- 4),或将其用明胶海绵及耳脑胶将其粘贴于颅底硬膜,此时若还有其他责任血管压迫再将其推离后用Tef l on 棉垫开。正常组处理:直接进入并探查R EZ,将责任血管推离面神经根部的R EZ,将适量的Tef l on 棉垫于血管、脑干及神经之间。常规术中行AM R监测,根据AM R波形是否完全消失判定减压效果,对于AM R波形持续存在的病人,再次仔细全程探查,直至AM R波消失或明显减弱。减压完毕后用温盐水冲洗术野,镜下无出血后开始严密缝合硬脑膜,硬膜对位缝合困难时用人工脑膜和生物胶封闭,肌肉至皮肤逐层严密缝合,术后局部加压包扎。
1. 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的标准。痉挛强度采用C ohen分级: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瞬目增多;Ⅱ级:眼睑、面肌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轻度;Ⅲ级:面肌痉挛明显,轻度功能障碍,中度;Ⅳ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并伴有眼裂变小,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重度。
1. 5 数据处理
使用S P S S 21.0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及Fi 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使用t -检验,以P小于0. 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 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表 2.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2. 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侧别、病程、随访时间、术前cohen痉挛分级等指标中无统计学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表1)。术前M RI 结果排除了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继发的面肌痉挛。迂曲组57例患者3D -TO F-M RA检查伴有明显的椎-基底动脉迂曲走形,正常组走形大致正常。所有患者术前AM R均为阳性。迂曲组有3例AM R波幅减弱但未消失,术后减压无效,正常组中有2例AM R未消失,其中1例减压无效。两组的分别为:94.7%(54例)、98.8% (8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迂曲组的复发率(15.8% )高于正常组(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 01)。
两组的责任血管统计中发现迂曲组中同侧椎动脉压迫9例,基底动脉压迫3例,同侧椎动脉联合其他血管压迫4例。正常组中主要为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压迫(表3)。在两组并发症的比较中发现正常组术后耳鸣、眩晕等并发症较迂曲组低(p小于0.05),迂曲组出现震颤的比例要高于正常组(12.3% p="">0. 05)。
表 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本组病例中无死亡病例,且术后只有B组1例出现颅内感染,未做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H FS主要发病原因是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域(REZ)受脑血管压迫,面运动神经核团功能变化所致,术中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基底动脉。H FS主要表现为同侧面神经所支配范围内的肌肉反复性的、不自主、无规律抽搐、阵挛以及连带运动。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理想的一种治疗方式,远期为84-98% 。
3. 1 术前责任血管评估与术中真实情况对比
在迂曲组病例中3D -TO F-M RA均显示椎-基底动脉明显的迂曲,其中16例可见明显的椎-基底动脉袢位于面神经的REZ,这些病例均在手术中证实:9例为椎动脉袢压迫面神经REZ,3例为基底动脉,1例为椎动脉合并AI C A,2例为椎动脉合并PI C A,1例为椎动脉合并AI C A及PI C A的复合血管袢压迫REZ。在正常组病例中未见椎-基底动脉作为责任血管压迫R EZ。3D -TO F-M R A 在面神经M VD 手术中有较高的责任血管阳性检出率。
3. 2 椎-基底动脉迂曲与术后的高复发性
本研究中迂曲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为15. 8% ,明显的高于B组(2. 5% ),迂曲组中术后12个月以内有8例复发,大于12个月1例,通过病例回顾发现这9例复发的患者中2例的责任血管为基底动脉,5例为椎动脉及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2例为AI C A。关于高复发性的原因有作者认为较粗大的椎-基底动脉使得REZ区承受了更高的压力,接受同等减压操作后有压力的残留,以及远期的椎-基底动脉移位。有些作者通过改进手术方法降低术后复发率,在迂曲组病例中使用明胶海绵“悬吊法”处理责任血管为迂曲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2例,术后随访一年均未复发。陈立华等研究认为当责任血管为粗大、迂曲、硬化的椎动脉时,除在面神经REZ处减压外,还要在椎动脉近端脑干面作减压,以减轻椎动脉的搏动性传导。从而减少近、远期复发的风险。面对复杂的血管压迫,术中使用神经内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责任血管的走形,弥补显微镜视野的死角,避免遗漏压迫点。
表 4,两组病例责任血管
注:AICA: 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iVA:同侧椎动脉(ipsilateral vertebralartery); bVA: 双侧椎动脉(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B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others:上述血管的无名分支
3. 3 椎-基底动脉迂曲与术后并发症
作者认为术后发症的出现主要在于操作不当,以及个体因素。椎-基底动脉迂曲的迂曲组,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操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小脑、颅神经及非责任血管损伤的几率。本组病例中迂曲组术后耳鸣、眩晕等并发症较正常组高,原因主要考虑为术中血管神经损伤。迂曲组24例术后耳鸣的患者中术中BAEP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中遗漏或误判责任血管是术后无效的主要原因,迂曲组3例正常组1例术后无效。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有效降低颅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助于判断责任血管及减压效果,迂曲组中3例AM R未消失,术后无效,正常组中有2例AM R未消失,其中1例减压无效。对于迂曲的椎-基底动脉作为责任血管的患者推荐使用。
3. 4 小结
椎-基底动脉迂曲可能会增加M VD 手术难度,增加并发症出现几率,易复发,详细探查并充分减压面神经REZ以及有效的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本研究的缺陷在于迂曲的椎-基底动脉作为责任血管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延长随访时间增加样本量可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更好的指导临床。【参考文献略】
关宇光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功能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癫痫中心外科主任
专业特长:癫痫、儿童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肌张力障碍、顽固性疼痛、脑瘫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评估与治疗;颞叶、海马、杏仁核区肿瘤手术,额叶、颞叶、顶叶等运动语言区肿瘤的手术与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