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相关视频

了解疾病

科普视频

常见问答

媒体报道

疾病简介

足跟痛是一种症状,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跟腱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足底腱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骨骺炎等都可引起足跟痛,其中老年人足跟部脂肪纤维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变薄站立或行走的时候会出现足跟疼痛;肥胖的患者更加明显;还有一种就是小孩的足跟痛,主要由于小腿后方的肌群长期反复的收缩,使其发生慢性的劳损,从而导致缺血性坏死。

足跟疼如何预防?

有时足跟疼痛是可以预防的,平时要注意足跟部的保暖,避免过度的行走及站立过久,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足部可以热敷。平时尽量选择穿软底鞋,对于扁平足的患者,更应注意避免过度运动,最好穿矫正鞋。

检查诊断

足跟痛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足跟痛呢,则可以做以下检查来明确病因。

1.影像学检查

具有重要地位,包括腰骶椎、骶髂关节X线片,脊柱MRI,脊髓造影加CT,除临床的盆腔物理诊断外可做盆腔的CT或MRI。

2.电生理检查

①椎旁肌的EMG可以协助鉴别根性坐骨神经痛及远端病变。②股二头肌短头的EMG可协助鉴别坐骨神经外侧与腓总神经病。③有骨盆或股骨骨折的病人难于进行常规体检,EMG可协助评价神经功能。④股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可能有异常,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很难刺激到病变近端。

3.其他

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局麻药物注入梨状肌,如果疼痛缓解则有助于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腰肌劳损、臀部纤维组织炎等臀部及大腿后部疼痛的疾病相鉴别,这些均是局部疼痛,无感觉障碍、肌力减退、跟反射减退等神经系统体征。

症状表现

足跟痛比较常见,包括足跟疼痛、脚底疼痛、脚踝疼痛。主要表现为早晨落地后,足跟疼痛明显、影响行走,行走片刻后疼痛有所缓解,局部通常没有明显红肿的炎性表现,酒后出现压痛。足跟痛与运动及负重有关,长期大量行走,可引起足底部的慢性劳损,导致组织粘连、神经卡压,从而出现足跟痛。

足跟痛一般考虑是先天足外翻或者不良姿势导致的,还有像老年人或者中年以上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组织代谢在下降,足垫就是跟垫本身的弹性正在下降,使足底承受力超负荷导致损伤疼痛。可以做局部热敷,严重者可接受小针刀治疗。平时尽量穿平底的鞋子,少走路。

治疗方法

脚后跟疼,首先要找原因。

第一如果是体重太大了那应该减轻体重,是治疗脚后跟疼痛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措施。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更换一个合适的鞋垫,要软的鞋垫,让它的压力要适当地分散到其他地方。

还有一个改善一下力线。

再一个就是局部的热敷和按摩。

点击展开
饮食宜忌

脚后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平时可以选择食疗方法进行治疗,食疗应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酱、豆制品也含有丰富的钙,经常吃,也有利于钙的补充,注意营养结构。平时也可通过热敷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由于脚后跟骨质增生与肥胖、脱钙、维生素A和D缺乏有关,因此在饮食起居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2、进食高钙食品,以确保老年人骨质代谢的正常需要。老年人钙的摄取量应较一般成年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成分钙不少于1200毫克,故宜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时要补充钙剂。

3、超体重者宜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以利于减轻足跟负重。


推荐专家
疾病科普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10-62856916 / 010-62856918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一棵松50号

邮编:100093

京ICP备1202554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500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京)医广【2023】 第12-21-3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