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流管架起生命桥梁 切个小口把斑块“揪”出来
2021-12-22 10:28 作者:医助小雨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外三病区主任刘方军带领团队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和转流技术完成一例复杂颈动脉狭窄病人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术中通过电生理监测精确识别大脑情况和放置转流管等手段,成功避免了缺血性低灌注脑梗死、高灌注脑肿胀及脑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治愈出院。
突发脑梗死 “元凶”就是颈动脉狭窄
今年 64岁的周大爷,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在儿女照应下颐养天年。8年前,一次偶然的体检,周大爷被发现“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左侧狭窄99%、右侧约70%。由于当时身体没有大的不适,有点“忌医”周大爷就选择动态观察。去年以来,周大爷经常性头晕,还发生几次言语不利,四肢无力。这下可把家人着急坏了,赶紧将其送到当地医院急救,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当地医院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为求进一步治疗,多方打听下,12月中旬,周大爷和家人来到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外三病区就医。
血液从心脏射出,经过颈动脉到达大脑,如果颈动脉有粥样斑块出现狭窄,即使脑血管通畅,脑部供血也会不足。调查数据显示:30%的脑梗塞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刘方军主任介绍,颈动脉狭窄对脑部的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颈动脉是向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它狭窄后,管腔变细,大脑必定缺血;二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是粥样斑块,斑块一旦脱落,就会进入大脑,有可能直接堵塞大脑血管造成脑梗塞,引起“小中风”。“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是一种极易被忽略的疾病,早期不会引起症状,患者无任何痛苦,这就导致许多患者检查发现颈部斑块后却疏于治疗,而这一忽略常常导致‘定时炸弹’的引爆——脑卒中发生。”
转流管架起生命桥梁 切个小口把斑块“揪”出来入院后,刘方军主任又完善了周大爷的各项检查。检查显示:周大爷的左侧颈内动脉颈端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近段偏心性重度狭窄(70%),双侧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近段管壁增厚伴多发斑块形成。
刘方军主任表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降低致命性及非致命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发生率,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经专家团队的综合评估后,决定行颈动脉内膜显微剥脱术堵在血管里的斑块“揪”出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微创手术,从长远效果考虑,仅需一个小切口,便可以将堆积在血管里的“垃圾”彻底清理干净,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而且费用相对较低。”
由于患者高龄,一侧血管完全堵塞,血管条件差,血管交通代偿能力差,术中阻断颈动脉时间过长导致大脑半球缺血甚至大面积脑梗死等灾难性后果。与常规采取的外翻式手术方式不同,本次手术采取了转流管保护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转流管可以在术中阻断颈动脉后提供临时性的脑供血,缩短了颈动脉阻断时间,保证了患者手术期间脑供血充足,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疗效。
此外,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反映是否存在牵拉、缺血等造成的神经损害,以便术者及时停止操作,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残率。可以说,有了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协助就等于为这次手术安全又加上份“保险”。
12月16日,手术如期举行。刘方军主任主刀,胡孟庆副主任医师为助手的专家团队为周大爷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应用转流管)。术中,刘方军主任将右侧颈动脉病灶位置进行两端夹闭,并巧妙地利用一根转流管架于病灶两端充当临时血液输送的功能,而就是这样的一根转流管为专家争取了充足的手术时间,也为周大爷架起了一座生命桥梁,随后,被堵塞的动脉血管被切开,并开始进行剥离斑块和疏通,手术进展得十分顺利,2小时35分,手术缝合完毕,整台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患者清醒后安返病房。术后专家及主管医师通过与护理团队协作,根据术中及术后患者TCD血流情况严格控制患者血压,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避免了低灌注脑梗死及过度灌注脑出血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后,恢复良好,安全出院。
刘方军主任提醒,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可以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被国内外称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的“金标准”。凡有颈动脉缺血症状且狭窄程度大于50%的患者,或无明显症状但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都适合采用这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另外,它对“三高”患者来说也较为合适,尤其对那些斑块较多的糖尿病患者尤为合适。
文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