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病因
1.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1)椎间盘变性 当椎间盘开始出现变性后,由于形态的改变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进而影响或破坏了颈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平衡产生各相关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因此,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 这一过程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病至关重要,也是其从颈椎间盘症进入到骨源性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事实上,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的变性,不仅使失水与硬化的髓核逐渐向椎节的后方或前方位移,后突向韧带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压力增高的同时引起韧带连同骨膜与椎体周边皮质骨间的分离,而且椎间盘变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常活动,从而更加使韧带与骨膜的撕裂加剧以至加速了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
椎间隙后方韧带下分离后所形成的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
(3)椎体边缘骨刺形成 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成纤维细胞即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随着血肿的机化、骨化和钙盐沉积,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
(4)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 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①小关节 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②黄韧带 多在前两者退变基础上开始退变。其早期表现为韧带松弛,渐而增生、肥厚,并向椎管内突入。后期则可能出现钙化或骨化。③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其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韧带本身的纤维增生与硬化,后期则形成钙化或骨化,并与病变椎节相一致。
(5)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 由于前述之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其中以髓核后突、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内陷、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松动及增生为主,这些后天继发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的同时,也使椎管矢状径减少,从而构成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时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脱出、椎节的外伤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经受累症状。
#
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近年来已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
3.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
(1)不良的睡眠体位 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
(2)不当的工作姿势 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 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
4.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作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但与颈椎病患者对比,后者颈椎的畸形数约为正常人的一倍。
#
分类及各自的症状、检查
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根据受累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1、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原因在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高,约占60% ~70% ,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劳累或轻伤后,或“落枕”后,开始颈肩痛,几天后疼痛放射到一只手的2个或3个手指,感麻胀。患者间或有头晕、头痛,白天不能工作,夜间无法入睡;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时症状加重;患肢有沉重感,握力减弱随后不能提重物,手臂肌肉萎缩。
上肢牵拉试验( Eaton征) :令患者坐好,一手扶患者颈部,另一手扶患者腕部,两手向反方向牵拉若患者感觉手麻木或疼痛则为阳性体征,这是由于臂丛受牵拉、神经根受刺激所致。
压头试验( Spurling征) :令患者将头偏向病侧稍后伸,以一手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掌压其头顶若患者感觉颈部疼痛,且疼痛放射到上肢,即为阳性。这是由于神经根孔受压变窄挤压刺激神经根所致。
感觉检查:病变早期,神经根受到刺激时,表现为其分布部位痛觉过敏,表现为针刺时较正常一侧更为疼痛。病变中晚期,表现为神经分布部位痛觉减退或消失。若上臂外侧、三角肌区感觉异常,表明第5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若前臂桡侧及拇指痛觉异常,表明第6 颈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若为中、示指痛觉减退,表明第7颈神经根受压;若前臂尺侧及小指感觉异常,表明第8颈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
腱反射:肱二头肌腱反射主要由第6神经根支配,肱三头肌腱反射主要由第7神经根支配。
肌力:第6神经根主要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伸腕肌;第7神经根主要支配肱三头肌、胸大肌。依肌肉节段分布不同,某一组肌力减弱(与健侧同组肌力比较) ,稍久就出现肌肉萎缩时,可诊断出相应的病变间隙。
影像学 X线侧位片上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前凸减小、变直或成“反曲线”,椎间隙变窄,前或后或前后同时有骨刺形成,后骨刺更为多见。一般有个以上椎间隙改变。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见颈椎不稳(邻近两椎体后缘纵线平行, 距离超过或两线所成之角超过11°) 。在病变间隙常见相应的项韧带骨化(经病理证实) 。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刺及神经根孔的改变。CT检查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借以判断椎管矢状径。磁共振检查可发现椎体后方对硬膜囊有无压迫。若合并有脊髓功能受损者,尚可看到脊髓信号的改变。
诊断标准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以上疼痛者。
#
2、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为~20% ,由于可造成四肢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有些患者可同时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在40~60岁左右,发病缓慢,有“落枕”史,约20%患者有外伤史。患者先从下肢双侧或单侧发麻、发沉开始,随之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重者步态不稳,双脚踩棉花感,颈发僵,颈后伸时易引起四肢麻木,常看不完一场电影。此后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手无力,拿小物件常落地,不能系扣子;重者写字困难,甚至不能自己进食,部分患者出现尿潴留。间或有头晕、头痛、半身出汗等症状及“束带感”。颈部多无体征,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征、Chacdack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影像学 X线正侧位片上可见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发性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尤以后骨刺更为多见。钩椎关节骨刺形成。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见颈椎不稳。若以颈椎椎体横径为1,而矢状中径在0. 75以下,并有三节段如此者,可认为是发育性椎管狭窄。当后骨刺较大,从骨刺尖到同侧椎板近点的距离在10mm或10mm以下者,也应特别注意。CT检查可发现病变节段椎间盘侧方突出或后方骨质增生并借以判断椎管矢状径。磁共振检查可发现脊髓有无受压,是否变细等。若合并有脊髓功能受损者,尚可看到脊髓信号的改变。
诊断标准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
3、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比较明显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临床表现:1、头部症状:如头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2、眼部症状:眼胀、干涩、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3、耳部症状耳鸣、耳堵、听力下降。4、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以上症状往往与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7、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诊断标准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X线上可以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MR I上表现为颈椎间盘及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
4、椎动脉型颈椎病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临床表现 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 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辅助检查 X线诊断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基础,重点投照颅颈区侧位片及颈椎正位,必要时投照左右斜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从颈椎正位片主要观察钩椎关节有无骨赘的纵向或横向增生,从而了解与椎骨部椎动脉的关系;从斜位上可显示椎间孔形态改变与钩椎关节或椎间关节增生病变的关系;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显示病变节段的颈椎稳定性程度及其对椎骨部椎动脉的影响。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左侧的及右侧的椎动脉形态以及基底动脉形态。
诊断标准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已经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椎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除以上分型之外,近年来有些学者也将以颈部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称为颈型颈椎病,其临床表现如下:以青壮年居多。颈椎椎管狭窄者可在45岁前后发病,个别患者有颈部外伤,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长期低头作业的情况。一般患者表现为颈部感觉酸、痛、胀等不适。这种不适感以颈后部为主。而女性患者往往诉肩胛、肩部也有不适。体征:患者颈部一般无歪斜,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常用手按捏颈项部。棘突间或棘突旁可有压痛。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颈椎椎体轻度退变,侧位伸曲位动力摄片可见约1 /3患者椎间隙松动,表现为轻度梯形变,或屈伸时活动度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