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病因
2014-03-12 09:17 作者:王楠
疾病病因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哪些因素可直接导致胶质瘤发生。放射线是否是诱发胶质瘤尚不确定,但有文献报道垂体腺瘤患者放射治疗4年后照射区域发生胶质瘤,还有报道妊娠期母亲接受腹部放射治疗,胎儿出生后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认为胶质瘤可能与职业有关,从事有机溶剂、农药及塑料生产的人易患胶质瘤。中国科学家报道食用腌菜、咸鱼也可能是胶质瘤的致病因素。
1、病毒与细菌感染因素
在某些癌症,炎性反应是癌症发生的一个辅助因素,而且炎症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后的病理过程。此外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还与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有关,并且与一些病因学尚不清楚的自身免疫反应、炎性反应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可以从人类胶质瘤或胶质瘤细胞系中分离出病毒或病毒类似物。炎性因子可以回避P53,用炎性因子即已知的迁移抑制因子干扰细胞可以抑制P53的活性,但不损伤P53基因。P53活性的抑制则可能启动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死亡,并对遗传损伤不能完全应答。
2、遗传因素
人们很早就知道脑胶质瘤可以是一些常见的多系统病变综合征的伴发疾病,即一些特定遗传性综合征患者是脑胶质瘤的易患个体。这些综合征有Ⅰ型、Ⅱ型神经纤维瘤病、LI-Fraumeni综合征、Turcot综合征以及结节性硬化等。然而很多有家族遗传性倾向的脑胶质瘤并不能用这些综合征来解释。脑胶质瘤的遗传学起源难以查明。单基因遗传病的病因学易于追踪,而通常多数肿瘤由于遗传学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难于追查病因。肿瘤的发生存在着家族遗传倾向说明遗传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而在那些没有家族倾向的肿瘤(即散发性肿瘤)发生中遗传改变和环境暴露起着同样重要作用。尽管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个体存在于一些遗传性疾病综合征中,但许多具有家族倾向的脑胶质瘤患者并没有这些综合征的发生,由此推断有和无家族倾向的脑胶质瘤发生可能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及遗传学机制。家族性肿瘤虽然极为少见,但人们对其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因为这些综合征有一定的发生频率,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以对这些综合征的认识为基础,进一步广泛深入地探讨散发性恶性肿瘤的病因。
1971年Knudson提出的双打击学说(twohithypothesis)是理解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发生中发挥作用的基础。按此理论,患有多发性或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儿童在出生时其相关基因就发生了胚系突变,使得它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携带者一个功能性拷贝。随后在体内的某一小部分细胞内发生了相应的功能性等位基因突变,第二次突变的发生导致肿瘤的形成。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癌症的易患个体不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而且发生较早,同时也易发生多发性原发肿瘤。因此导致家族性肿瘤的易患基因很有可能就是散发性恶性肿瘤发生的起始因素。
3、基因因素
正常功能的细胞恶变被认为与很多遗传学变化相关。这些分子生物学变化导致正常细胞转化成肿瘤细胞。在正常的细胞转化为恶性细胞的过程中有三类基因已被证实发生了变化,即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suppresivegene)和DNA错配修复基因。
①癌基因
癌基因是促进细胞分裂或退变的基因,通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对细胞的生长起正性调节作用。其结构变异或失去调控,导致许多与恶性表型相关基因的不适当表达,从而引发癌变,这些恶性表型包括细胞过度分裂、侵袭临近组织、耐受抗癌药物及具有转移能力。
②抑癌基因
又称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根据其功能又分为控制细胞增生的看门基因(gatekeepergene)和维持基因完整的看管基因(caretakergene)。目前发现的主要抑癌基因和抑癌后选基因。研究表明几乎一半肿瘤均存在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见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因此将正常的抑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以补偿和代替突变或缺失的抑癌基因,达到抑制肿瘤的生长或逆转其表型,必将成为肿瘤基因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模式。
③DNA错配修复基因
DNA错配修复基因参与了DNA复制过程中错配碱基的修复,DNA复制过程中错配碱基数量的积累导致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的其他基因的损伤。错配基因是以隐形遗传的方式发挥作用。这一修复机制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早发现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